我此生不忘的回忆——在亚美尼亚孔子学院最后的时光

    [来源] 亚美尼亚埃里温“布留索夫”国立语言和社会科学大学孔子学院     [发表时间] 2018-07-06 14:34:07 
 

今年的埃里温迎来了难得的雨季,伴着睡梦醒来的都是滴答的雨声。起身伫窗深思,看着窗外微泛晨光的天空,才发觉时间匆匆,梦醒时分和别离之日越来越近。

回想起第一次见到埃里温古朴街道和欧式建筑时的欣喜,第一次欣赏到“高加索眼泪”——塞凡湖的波光粼粼和品尝了柠檬汁点缀下的烤鱼时的满足,第一次驻足观看这个饱含基督教信仰的国家教徒朝拜时的肃穆,而留下的最深的感触便是我在这个陌生国家第一次站上孔子学院的讲台。第一次站上孔子学院的讲台时的内心忐忑不安,课堂状况百出,慢慢熟悉讲台后则泰然自若,期待与学生们的见面和交流;从面对和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汉语问题时的揪心到一起探索、享受中华文化纷繁精彩时的喜悦,内心的变化让我一点点体验了成长。今年是我作为汉语教师志愿者在亚美尼亚教授汉语的最后一年,归期在一年前便基本确定,让我更珍惜这一年在课堂上的时光,更珍惜工作在孔子学院和生活在这神秘国度的一朝一夕。


上手工课

开学伊始,环绕耳畔最多的是学生那句“老师,您今年就回中国了吗?您还回来吗?”。每每此时,空气似乎凝结,分别的气息弥漫课堂。“老师有机会还会回来。”我不知道这是否算是承诺,但至少眼前此景,让我们对未来保有一份期待。学生们的不缺席、上课时专注的神情、课堂上认真做着的笔记、完成作业后对细节的斟酌和对中国文化进一步探究的热情都给予我莫大的鼓励。

这一年孔子学院的文化活动推广工作如热辣的骄阳一般,洒落在埃里温每个角落,闪闪发亮。从举办五国语言教学技能大赛到“中国武术节”在埃里温的热烈亮相;从渗透着浓郁中国传统气息的茶艺品鉴会到中国传统中医文化走进埃里温;从首次举办亚美尼亚中学生中文歌曲大赛、高校诗文朗诵大赛到冬令营的完美收官;从紧锣密鼓筹备HSK考试到“汉语桥”世界中、大学生中文比赛的精彩落幕,在这个诺亚方舟曾经停靠的地方,我们携手并肩让中国文化在亚美尼亚继续绽放。


2018年汉语桥比赛合影


斯拉夫大学学生拜年照片

每到周末,孔子学院会在院长的组织下带领大家出游领略上帝后花园的迤逦风光,感受古文明的气息。游塞凡湖,每一次的到来都能听得到这滴“高加索的眼泪”诉说着别样的故事;不同季节登临的阿拉加茨山,映入眼帘的画面都各不相同;看过刻满岁月痕迹的古城堡,让我对这个拥有沉重历史的国家又增添几分敬畏。在亚美尼亚,孔子学院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它让怀揣梦想而身处异国的游子找到了避风港。生活处处是挑战,困难源源不断,我们在院长和老教师们的帮助下无论是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在成长、进步。时间不停歇地检验着我们的生活,那些依稀淡忘的过往一直描绘着此时此刻的我们。

还记得在共和国广场上,那归云映红的晚霞,似乎默默诉说着用心藏着的自己的心事,只为怕打乱那平静中的埃里温。还记得那小城夜色中,人群熙攘的街道,人们或是低声细语倾诉,或是开怀畅谈着某些久经困惑的烦恼与欢乐。在那些淡然的真实的微笑里,我感到一种莫名释然的轻松。春的百花齐放,夏的骄阳似火,秋的硕果累累,冬的白雪皑皑,无不充满别致的亮点。看过了亚美尼亚的四季,当我翻过这一页,而自己的春夏秋冬又将重新书写。


夕阳下的共和国广场


阿拉腊山

分别之际临近,学生们自发组成的告别小团体让我感动不已。大家围坐在一起,像朋友一样交谈。更多地聊到了我是否会再回亚美尼亚、我对未来有何种打算、是否会记得他们以及他们即将面临的各种汉语等级考试和赴华前那些担忧而又好奇的问题。欢声笑语中,我们还品尝着亚美尼亚美食和甜点。“老师,宫保鸡丁辣不辣?”“鱼香肉丝是鱼肉吗?”“啤酒鸭是用啤酒煮吗?”“什么叫拔丝土豆?”“您最喜欢的中国菜是什么菜?”一系列关于中国美食的疑问和我的解释让学生们心动不已。我们因汉语结缘,而他们始终保有那份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炙热的爱。


与学生合影

横水曲歌难断,小桥人家不散。时间从来不会停下急促的脚步,每分每秒的逝去都记录着我们对未来的期许。离别的声音萦绕不断,时间的脚步不紧不慢,我曾在这美丽的地方,将梦安放。看得见的,如垂柳风轻云聚散;看不见的,似皓月起弄舞清影。亚美尼亚这个牵引着我小小世界的地方,让我成长、收获、感恩,一点点丰盈了我对未来的向往,这将成为我一生难忘的记忆。愿我在这个国家工作和生活的最后时光依旧精彩,愿与我共度这段时光的老师、学生永远安好。

不悔梦归处,难忘别离时。


作者照片

作者简介:谭潇,俄罗斯亚美尼亚(斯拉夫)大学2016级俄语语文学硕士,现任埃里温“布留索夫”国立语言与社会科学大学孔子学院海外志愿者教师。座右铭: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一种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