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一个生活在乌克兰的亚美尼亚家庭的中国情缘

    [来源] 乌克兰基辅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     [发表时间] 2018-06-05 16:22:10 
 

在乌克兰首都基辅,有一个幸福的五口之家:妈妈卡琳娜·格沃尔亚(Karina Gevorgyan)是一位名汉语教师,大家都叫她“卡老师”;爸爸阿拉拉特·捷尔捷良(Ararat Terteryan)是一位商人;他们有两个漂亮的女儿和一个可爱的儿子。这是基辅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的“明星家庭”,他们来自亚美尼亚,生活在乌克兰,却与汉语和中国结缘。


卡琳娜一家

说起与中国的故事,卡琳娜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自己就与中国“结缘”了。1989年2月,卡琳娜的妈妈到中国旅行,当时正值中国的春节。回国以后,妈妈给她讲述了上海、苏州等地的美景,中国人庆祝春节的传统习俗,以及中国导游朋友们的热情接待。从那时起,“中国”——这个遥远而又亲切的名字,就在卡琳娜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卡琳娜母亲(前排左一)在1989年随旅行团游览苏州

卡琳娜的哥哥也非常喜欢汉语,但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哥哥只能买书自学。哥哥对她说:“你一定要学汉语,中国是最有前途的国家,汉语将成为最受欢迎的语言!”因此,上大学时,卡琳娜选择了中文专业,踏上了自己的汉语之路。“这不仅是我的理想,也是我哥哥、我们家庭的理想。”

源于对汉语的热爱和对中国的兴趣,卡琳娜先后在中国学习过8年。在此期间,她不仅学习了汉语,体验了丰富的校园生活和多彩的风俗美景,也组建了自己的幸福家庭。

2008年,卡琳娜从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毕业。在校期间,她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多次在留学生晚会上表演节目。


卡琳娜在中国学习期间表演节目

此外,卡琳娜还喜欢到中国各地旅行,让她印象深刻的旅行有两次:一次是2000年,她第一次到中国学习的时候,寒假和同学们一起去广州,返程时正是除夕,他们买票时遇到了中国的“春运”。“第一次见这么多人排队,完全惊呆了!”最后,他们在警察的热心帮助下买到了火车票,度过了一个别样的除夕夜。第二次是2006年,母亲来中国看卡琳娜,在上海游玩时,母亲感叹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来的那个时候这里还到处都是自行车,真没想到现在这么繁华了!我终于明白你为什么想来中国了,我支持你!”


2006年,卡琳娜和母亲在中国

同时,卡琳娜的“姻缘”也牵定在中国,在了解了中国的生活以后,她的男朋友阿拉拉特专程从英国飞到中国。2007年,他们在中国登记结婚,并在这里迎来了大女儿的出生。阿拉拉特也将一部分工作搬到了中国。


卡老师和丈夫在上海市民政局登记结婚

博士毕业后,卡琳娜来到乌克兰基辅国立语言大学工作,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同时,她也是基辅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学员友谊联合会的指导教师,积极支持、参加孔子学院的各种活动,有时还会带上孩子们一起加入。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庆活动中,经常能见到卡琳娜活跃的身影。

去年5月,卡琳娜和大女儿一起参加了孔子学院举办的“粽香诗乐飘丝路”端午节活动,与孔子学院教师一起包粽子、尝美食,体验端午节日文化。今年2月,在孔子学院和基辅市敬老院联合举办的以“文化的温度”为主题的2018新春联欢晚会上,卡琳娜和中国教师董雪松用中俄语合作演唱了经典歌曲《红莓花儿开》,为老人们送去新年祝福。3月,为庆祝元宵节,卡琳娜组织学生亲自制作花灯,引导学生体验中国节日民俗文化乐趣。


卡琳娜和女儿在端午节包粽子


卡琳娜和董雪松合唱《红莓花儿开》


卡琳娜组织学生制作的元宵节花灯

值得一提的是,卡琳娜一直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从未中断与中国的联系。今年7月,她再次回到中国,受邀参加上海大学“一带一路”高级研修班。


卡琳娜在上海参加“一带一路”高级研修班

现在,卡琳娜的大女儿已经8岁了,二女儿6岁,小儿子3岁。孔子学院教师给姐弟三人分别取了中文名:代格巧(Mariam Terteryan)、代格菲(Lusine Terteryan)和代格俊(Yeghishe Terteryan),希望她们如同灵巧飞奔的骏马,将优秀的文化代代传承。三个孩子每天在家里看很多中国书画,听妈妈讲中国故事,对中国越来越感兴趣。爸爸也非常支持孩子学习汉语,每个周末都会亲自送两个女儿到孔子学院少儿汉语班学习。孩子们非常喜欢这里的汉语课程和各种兴趣活动。


代格巧学习剪纸


代格菲(前排右一)和小朋友们在课堂上做游戏

谈到对中国的感情,卡琳娜提到了自己曾经演唱的一首中文歌曲《大中国》,用歌词表达自己的心声。从1989年的春节到2000年的除夕,再到2017年的端午和2018年的元宵节;从年迈的母亲到中年的哥哥、丈夫,再到年幼的儿女,卡琳娜一家与中国的缘分正如孩子们的名字一样“代代相传”。

供稿:王亚茹;供图:贾耀程、王亚茹、卡琳娜·格沃尔亚